新中国武术70年发展历程解读及当代思考

2019-10-18 06:34孟涛崔亚辉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竞技武术体育

孟涛 崔亚辉

摘    要:时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对中国武术九段、国家级武术教练吴彬进行了深度访谈,获得视频、音频和图片等大量第一手资料。围绕新中国成立后武术发展的历史阶段、典型事件、重点人物和取得的主要成就与热点话题,以及武术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国际推广展开分析论述。将新中国武术发展划分为4个历史阶段,并对每一阶段的特点进行总结;从竞技武术、群众武术、学校武术及武术的国际推广等方面梳理新中国武术发展取得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分析探讨新时代武术发展应承担的历史责任与使命。

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竞技武术;传统武术;学校武术;武术发展史;回顾

中图分类号:G 85          学科代码:04030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On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is paper conducte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Mr. WU Bin, a 9th Duan of Chinese Wushu and national Wushu coach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obtained many first-hand material that include video, audio and pictures. The interviews mainly focused on the historical stage, typical events, key figures and major achievements and hot topics of Wushu development after the founding of PRC, as well as how to develop and promote Wushu in the future. The study divid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into four historical stages and summarizes their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Th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have been sorted o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etitive Wushu, mass Wushu, Wushu on the campus and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of Wushu.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that Wushu should undertake in the new era.

Keywords:70th anniversary of PRC; competitive wushu; traditional wushu; campus wushu; history of wushu development; review

受訪者简介:吴彬,男,生于1937年,中国武术九段,国家级武术教练。曾创办北京武术队,并带领北京武术队蝉联10届全国武术锦标赛团体冠军,曾荣获全国“十大武术教练”等荣誉称号;曾历任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教学研究部主任、北京武术院院长、亚洲武术联合会技委会主任、国际武术联合会技委会主任、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等。(本文相关论述来源于对吴彬教练访谈资料的归纳与整理。)

70年的时光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沧海一粟,但70年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而言却是沧桑巨变、魆风骤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民迈开了建设新中国的步伐,历经70年,一个饱经风霜、历尽磨难的新中国逐步走向繁荣、富强和昌盛。在这70年的沧桑巨变中,科技进步促进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繁荣,而体育事业也倍受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尤其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之一,是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武术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几经曲折、几多沉浮,既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跨越式发展,也在新中国经济发展停滞时期经受了扭曲践踏,更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接受来自海外武技的冲击与挑战,甚至是以“打假”之名对武术的无端“声讨”。然而,具有几千年文化积淀、融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武术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有其历史必然性,也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风采。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武术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与解读,是透过历史来观照现实,是为了使武术更好地传承下去和传播开来。

目前,基于历史视角的武术研究已较为多见,既包括对学校武术发展从百年[1-2]、改革开放40年、30年维度的梳理,也包括对中华武术历史和武术学科发展从百年[3-5]、新中国成立60周年[6]的时间角度的总结与分析;既有对武术段位制[7]、散打[8]、武术竞赛[9]发展历程的归纳与厘清,也有对武术国际化推广历程的综述[10]。综上,已有研究中从时间来分析,都没有涉及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维度;从内容来分析,都没有既能够涵盖时间维度的梳理,又能够囊括新中国成立70年来武术发展的成就和热点话题及展望。基于此,笔者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了大量文献,同时对中国武术九段、国家级武术教练吴彬进行了深度访谈,获得视频、音频和图片等大量第一手资料。访谈对象吴彬曾创办北京武术队,并带领北京武术队蝉联10届全国武术锦标赛团体冠军,是新中国武术发展的亲历者与见证者,也是武术国际传播与推广的践行者。本文围绕新中国成立后武术发展的历史阶段、典型事件、重点人物和取得的主要成就与关注的热点话题,以及今后发展方向和推广路径展开阐释。

1   历程回顾:新中国武术发展的阶段划分与大事纪实

回望新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是为了探寻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的武术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重要事件、出现的代表性人物及他们对新中国武术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总结武术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与中国政治的关系和形成的经验、教训,为今后武术的传承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1.1  新中国成立初期:武术由民间传统技艺向体育化发展的转变(1950—1965年)

1.1.1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成为指导武术向“体育化”方向发展的动力

武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概念、功能、价值等诸多方面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究其原因,与时代变迁、社会进步和武术自身发展息息相关。古代冷兵器时代,武术有着多种“代名词”,例如“武艺”“手搏”“角抵”等不一而足,而其更多的是以一种民间的传统技艺而存在的,且那时的武术在习练内容、功能和价值取向上与当代的武术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明清时期是武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众多拳种流派在那一时期形成,但那时武术还没有形成一个共识性的概念。到20世纪初“武术”一词开始流行,也被那时的政府所采用。1927年张之江正式向当时的政府申请改“武术”为“国术”,1928年3月建立了“国术馆”,“国术”一词便在那时逐步盛行[11]。民国时期的“国术”,受“土洋体育”之争的影响,有着向现代体育价值体系靠拢的倾向,也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存在与发展的主要形式,但其内涵与外延还不十分明确。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和人民政府领导人十分重视体育工作,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把武术提到了新中国体育工作的议事日程上,倡导发展武术[12]。毛泽东主席早在1917年就已发表过《体育之研究》,又在1952年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13]倡导开展体育运动,提倡打球、跑步、爬山、打太极拳等各种体育运动项目。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与竞赛大会在天津举办,武术是这次大会的主要表演项目。贺龙时任副总理兼原国家体委主任,他提出了发掘、整理、发扬、光大武术的主张,对武术运动的发展有着重要指导意义[14]。1955年原国家体委运动司下设武术科(后改为武术处)专门指导武术运动的发展,使得武术的体育属性得以进一步明确。

1.1.2  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发展方针带动武术的全面发展

一项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离不开正确的指导方针,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政策的支持。新中国成立初期,原国家体委的成立极大地推动了武术向体育化方向发展的转变,同时也促进了学校武术的传承和群众武术的普及。由访谈资料可知,“解放初期,原国家体委武术处成立以后,首先要求全国各大体育院校要设立武术专业,所以当时全国6所体育院校(即北京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武漢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都相继设置了武术专业,武术在上海体育学院被称为‘重竞技系,在北京体育学院被称为武术系。这之后又进行了武术教材的编写”。全国6所体育院校武术系的建立,使武术走进了高等学府,提升了武术教师的社会地位。第一套武术教材于1960年组织编写、1961年正式出版,为武术项目的开展、武术的专业化发展和培养武术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方针指导下,武术成为了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的武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竞赛制度暂行规定(草案)》,将武术列为表演项目定期举行,从而使武术成为体育竞赛项目迈开了新的一步。1957年1月,《关于1956年体育工作总结及1957年工作的要求》审议通过,第1次将武术列为国家竞赛项目[14]。这是竞技武术快速发展的开端,随后,一些在那个时期经济发展比较快的省市的武术专业队成立、1959年第1部《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出台、第1届全运会武术成为正式比赛项目,这些都对竞技武术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涌现出许多优秀武术运动员。例如:韩明男(吉林)、邵善康(上海)、杨炳诚(上海)、徐学义(山东)等都是第1届全运会武术比赛各项目的冠军获得者;北京在当时还没有武术专业队,但为了参加全运会临时组建了集训队,谢志奎、刘高明、李秉慈等都参加了集训队。那时的武术运动员是新中国武术事业发展的奠基者。之后的数年直至1966年,武术的发展呈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高潮[14]。这也是武术“体育化”发展方向形成的重要时期。

1.2  “文革”时期:武术发展经历的停滞与复兴(1966—1976年)

众所周知,新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历了一段特殊时期,即1966—1976年的“文革”时期。这一时期新中国无论是政治和经济,还是文化的发展都受到重创,体育也不例外。这一时期历时10年之久,体育事业也遭受了极其严重的破坏和损失[16],体育制度废止、运动队解散、体育场馆被迫关停、体育报刊停刊、公共体育设施损毁严重[17]。在这样的背景下,武术也受到了重创。

1.2.1  武术发展的被迫停滞与习练者的自发偷练

1968年,林彪、江青、康生等人炮制了一个“五·一二命令”,诋毁原国家体委系统“长期脱离党的领导,脱离无产阶级政权,钻进了不少坏人,成了独立王国”,并决定对全国体育系统实行军事管制,不少武术工作者遭受迫害,很多拳种不被习练,群众收藏的武术史料、书籍被毁,武术传承的基础遭受严重破坏[18]。良好的习武社会环境没有了,人们想在公开的场合去习练武术成为一种奢望;但即使这样,也还是有一些武术习练者在默默地坚守,等待武术发展春天的到来。访谈中得知,当时北京市有许多各门各派的武术传承人跟着吴彬教练在什刹海的游泳池中偷着练武,这些人后来成了北京各区县的武术教练,也正是这样的坚守才使武术没有受“文革”的影响而彻底停滞。

1.2.2  武术从“扭曲”到逐步复兴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武术很难健康地发展。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武术习练者不得不隐忍、不得不在夹缝中求生存。以往的武术习练活动和形式隐匿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别样的革命武术形态[19]。紧随“左风”编出了大量的“板凳破步枪”式的“对打”,化了妆并配上音乐的“单练”和“群练”,以及“反修拳”“语录拳”等怪异的形式[11]。从对吴彬教练的访谈中也得知,当时军队实行的是“郭兴福”教学法,要求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而当时的武术比赛也大部分是以对练为主,“锅盖对步枪”“菜刀对步枪”“船桨对步枪”“步枪对步枪”,等等。武术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以特殊的形式存续下来。在北京,有像吴彬教练这样的武术教练的悄无声息地“守护”;在乡村,为填补精神文化生活空白,展示“文化人”的形象,知识青年普遍地表现出对体育活动的偏爱和热心[16]。20世纪60年代后,在乡村,各村都会由青壮年组成一支民兵队伍,经常组织各种军事训练活动。据统计,1968—1978年,全国城市下乡知识青年可达1 623万人,这其中就不乏身怀武技的知识青年,他们为武术项目在乡村的开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丰富了当时乡村的文化生活。由访谈资料得知:1970年以后中国的武术运动员开始恢复训练,1972年开始恢复武术比赛,但是那时的武术比赛不是非常正规。1972年的全国武术比赛在哈尔滨举行,晨起后,运动员必须做语录操,而且在吃饭前或在比赛场上均要高喊口号。继1971年“乒乓外交”打破中美外交关系的坚冰以后,1974年中国武术代表团访问美国,提升了武术的国际认知度和认可度,并为随后中国武术代表团出访非洲6国,以及“文革”时期武术教育、教学、训练活动的全面恢复和推进创造了契机[19]。此时,在国际上,武术民间团体的交往也日渐频繁,1974年和1975年分别有2个来自日本的民间武术团体到访中国,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开展友好交流。武术经历了从“扭曲”发展到逐步开始复兴的曲折历程。

1.3  改革开放:武术迎来发展的春天(1977—2000年)

从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20]。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使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体育事业开始进入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的正轨。1979年,中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武术在这一时期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1.3.1  解禁散打、恢复武术观摩交流、大规模武术发掘整理工作的联动发展

经过“文革”那段艰辛的岁月后,一系列有利于武术发展的重大活动陆续展开。散打开始解禁,1978年武术散手调研组组建,并完成了《关于开展武术散手运动的报告》,于1979年在原北京体育学院等院校进行试点,为后来的散打项目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1届“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于1979年5月在广西南宁举行,从访谈得知,这届“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有别于1953年的“民族形式体育表演”,1979年这届是正式的比赛,武术被单独列为比赛项目,要求各省市派一支代表队参赛,主要参赛者为非专业队运动员的民间各门、各派习练传统武术的选手。吴彬教练认为,这次比赛是“文革”以后武术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赛事,具有标志性意义。随后,1983年原国家体委群体司组织大量武术工作者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武术发掘整理工作,吴彬教练认为,这次大规模的武术发掘整理工作,反映了国家对武术的高度重视,在当时称为抢救传统武术。这次持续了近2年的发掘整理工作,全国各地共整理出“源流有序、拳理明晰、自成体系”的拳种129个,编写《拳械录》651万字,录制录像394.5 h,搜集有关文物记载资料482册,古兵器392件,珍贵历史文物29件[21]。这次大规模的武术发掘整理工作结束后在北京举行了一场成果汇报会,这在当时的体育领域十分轰动。以上一系列推动武术发展的举措,对武术运动的当代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3.2  国内、国际武术组织的成立助推武术走向世界

体育组织是推动运动项目发展的组织者,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各级武术组织陆续成立。原国家体委武术处和成立于1958年9月的中国武术协会对于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82年11月,第1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工作的经验与教训,制定了新的历史时期发展武术运动的政策和任务,提出了“要积极、稳步地把武术推向世界”。1984年10月,13个国家和地区的武术团体负责人,应中国武术协会的邀请,在中国武汉参观全国武术比赛,同时共议在世界范围内推动武术发展的大计。可以说,这是一次国际武术界的群英会[22]。1985年8月,第1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在西安举行,比赛期间,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宣布正式成立,拉开了武术走向国际的序幕。

随着武术运动的开展与普及,经国务院批准,1986年在北京正式成立原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对外称“中国武术研究院”)[23]。该组织在推动武术走向国际做了大量的工作。从访谈得知,该组织“一项主要工作就是武术的国际推广,1986年在濟南举办了第1期国际培训班,进行初级套路的培训,当时约30多个国家参加;那时编写出版了第1部英文版的武术教材和1本武术动作名称的英文版资料,这是武术走向国际的重要标志”。在国际武联筹委会的倡议下,世界各大洲的武术组织纷纷成立,亚洲武术联合会于1987年9月25日在日本横滨正式成立。在亚洲武术联合会的推动下,武术被列为1990年第11届亚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第11届亚运会后,国际武术联合会正式成立。这些武术组织的成立标志着武术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与开展,开始走向国际联合发展的道路,使武术运动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94年,原国家体委成立了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与原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合并办公,并兼中国武术协会的常设办事机构,对武术项目履行全面管理的职能,为武术的传承奠定了基础。在这一阶段,世界级的武术赛事不断举行,中国武术段位制推广也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可以说,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武术发展的春天。

1.4  “全球化”时期:武术推广与文化传播新纪元的到来(2000年至今)

“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可逆转的潮流,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秩序发生变化,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更是使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虚拟“地球村”相联相通。进入这一时期,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不可避免,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代表之一,在这个时期毫无疑问要承担文化传播的使命。

1.4.1  武术“入奥”成为时代“热词”

起源于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是一项在全世界范围内关注度极高的体育赛事,武术能否作为竞赛项目进入奥林匹克运动会,这在2001年中国取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举办权后就成为了争议颇多的话题,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以套路为主要竞技形式的武术得以在国内传承及在国际传播,这对武术的现代化转型也有重要促进作用;但是,为了适应奥运会竞赛项目的要求,《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进行了较大修改,并于2002年起开始试行,该规则使武术向“更高、更难、更美、更新”的技术方向发展。为了能够进入奥运会竞赛项目,增加竞技性,甚至削足适履,派生了许多过度旋转、翻腾动作。实践证明,它不仅远离了大众,而且2次申奥失利,至今入奥运会竞赛项目未果[24]。吴彬教练认为,武术要进入奥运会竞赛项目受武术国际推广和普及的影响,需要有国际上的武术爱好者,而不是某一个人爱好的运动项目或某一个国家普及的运动项目,而且也要考虑是选择武术套路进入奥运会竞赛项目,还是选择散打进入奥运会竞赛项目,是选择推手进入奥运会竞赛项目,还是选择中国跤进入奥运会竞赛项目。自1936年柏林奥运会时武术首次与奥运会竞赛项目失之交臂后,武术进入奥运会竞赛项目成了萦绕在业界众人心中的梦想,然而时至今日,武术依然入奥无果,武术该向何处去的问题值得思考。

1.4.2  高级别武术传播与推广活动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中国在“全球化”时期的崛起,为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诸多领域中展开国家间对话奠定了基础,也为包括武术在内的文学、艺术、体育等多领域的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畅通多元的渠道[25]。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武术代表团访美发挥了“武术外交”的独特作用;当前,武术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依然是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有效途径。2011年,中国武术代表团走进纽约联合国总部,完成了精彩演出,期间,1 600个座位座无虚席,100 min的演出赢得146次掌声;2017年9月,以“和谐、健康、共享”为主题的武术太极表演活动再次震撼联合国;此外,国家汉办的武术“巡演”、国务院侨办的“文化中国·名家讲坛”、中国武术协会的“武术丝路行”等高级别的人文交流与武术传播推广活动,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2   发展聚焦: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发展的主要成就与热点话题

武术在历史的长河中曲折前进,在70年的现代化发展历程中,无论是竞技武术的异军突起、群众武术的广泛普及、学校武术的传承发展,还是在武术国际化传播与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武术从业者的社会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武术研究领域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从1998—2017年的武术研究发文量和关键词来看,武术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集中在“武术文化”“武术传播与发展”“竞技武术”“学校武术”等方面[26]。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实施;传承和发展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强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提出;对武术业余精品赛事的扶持及打造武术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竞赛表演项目的提出;《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的发布,作为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的武术的地位更加突出。

2.1  异军突起:竞技武术成功完成了体育化改造

1923年4月,由马良、唐豪和许禹生等联合发起的在上海举办的“中华全国武术运动大会”是中国体育史和武术史上记载的第1次武术单项运动会。新中国成立后,武术套路竞赛进入了发展时期[27]。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武术向体育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的竞技武术正是当时的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文化生态的变化是促使中国竞技武术产生的驱动力[28],原本属于民间传统技艺的武术向体育化方向发展具有其历史必然性。总体上讲,在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竞技武术完成了体育化改造,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首先,竞技武术技术体系的进一步细化和科学化训练体系的建立,使竞技武术由大运动量、大强度、一刀切的笼统训练模式转变为大运动量、大强度、有针对性、多学科综合的训练模式[29]。其次,武术竞赛规则的不断修订和竞赛体系的不断完善,使竞技武术在突出项目特点的同时得以创新发展。虽然有人认为,“体操化”下的竞技武术规则引领着竞技武术技术体系朝着竞技体育方向发展,為进入奥运会竞赛项目做了充足的准备,但竞技武术套路却只能以竞赛表演的形式展现在奥运会的舞台上[30];当前的竞技武术运动员演练的套路中,传统的拳脚技术十分匮乏[31]。此外,竞技武术的崛起为武术国际化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74年由李连杰等优秀运动员组成的中国武术代表团访问美国时的技惊四座,到后来的武术重大文化活动震撼联合国等,竞技武术都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当然,竞技武术是从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滋养下的传统武术发展而来,竞技武术的发展应秉持“以提高来带动普及”,武术专业队要经常地“走出去”,以武术展示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喜爱武术、习练武术;同时还要结合“请进来”,将传统武术的传承人请到运动队,为运动员传授技艺,使竞技武术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再者,要使更多人参与竞技武术,吸引更多人观看顶级武术赛事。

2.2  广泛普及:群众武术蓬勃开展形成良好的社会习武氛围

传统武术流派众多,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传统武术向前追溯,就是不同流派传承者的运动技术,在戚继光《纪效新书》中记载的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张伯敬之“打”、千跌张之“跌”等,都是立足于格斗[31]。显然,立足于格斗技击的传统武术在以健身愉心为主要功能的今天,必须要在保留技击特点的基础上深入发掘其健身和修身价值才易于普及和推广。新中国成立之初,原国家体委组织相关专家在杨式太极拳基础上精简创编的24式太极拳,其目的就在于普及推广太极拳。2017年,第13届全运会首次设立了群众太极拳竞赛项目,使群众武术习练者有了一个与竞技武术运动员同样级别的竞技赛事,这对传统武术和群众武术的传承是一个直接推动因素。武术段位制自1998年颁布以来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在一定历史时期,为武术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32]。武术段位制不仅在中国进行推广,而且也在国际上进行传播和推广,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在2014年制定颁布了《武术段位制推广10年规划》,计划用2年试点、5年普及、3年巩固的阶段式推进方式,大幅提高武术段位制的社会知晓度和参与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具有武术段位的习练者已经达到80多万人次,截至2018年底,国际上拥有武术段位的约6 000人次。武术段位制的推广与普及对于激发大众和青少年的习武热情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武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标志性事件。武术根植于民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武术之乡”既是地域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体现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窗口。“武术之乡”的评比始于1991年,截至2019年底,目前各省市获批的“全国武术之乡”数量已达100个。“武术之乡”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多个武术拳种及流派,对促进武术的传承和普及,以及营造习武氛围、带动周边地区普及武术有明显效果。

2.3  校园传承:“武术进校园”弘扬国粹,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

在第13届全国运动会即将开幕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33]“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典型的精神特质之一,武术是能够通过对身体的规训来体现这种精神特质的教育资源。武术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是当今时代不可或缺的文化软实力,而学校是培养人的重要阵地,从育人的角度来说,武术必须要走进校园。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属于其本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例如美国有橄榄球等这样有着极强的身体冲撞的运动项目,并且都是在学校中开展极为普遍的项目。在日本,一些学校中开设的空手道、柔道、剑道均是必修课程,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习练不同的体育项目。而武术既是国粹,又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蕴涵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应通过学校教育来传承。吴彬教练认为:“武术进校园”势在必行,且要制订相应办法来进一步在中小学开展。关于学校武术的发展,一直是学界热议的话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论述武术教育的价值、功能,探索其传承发展的路径和方法。2004年,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的“武术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部分”中提出“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学校武术教学指导思想[34]。之后,“一校一拳”“一校一品”“武术健身操”“武术段位制”“课后一小时”等种种措施也相继出台,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试点推广。如何使学校武术教育发挥武术的本质功能,如何使之成为当代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还需有关部门和武术教育工作者深入调研,并提出具体办法,使“武术进校园”遍地开花。

2.4  国际推广:成就显著,问题突出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得中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随着国家和地区间经济、文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的增多,武术国际化传播的渠道也呈现出更加多元和便捷的趋势,在国际推广方面取得的成就十分显著。自20世纪80年代,第1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积极、稳步地把武术推向世界”以来,有计划、有步骤的武术国际推广就拉开了序幕。国际武术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的连续举办,为武术在世界各地的广泛普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各类世界级武术比赛的举办带动了竞技武术、群众武术的共同发展,2019年第8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就有来自全球48个国家和地区的5 300名运动员参加。在科学研究方面,从2000年开始,关于跨文化武术传播、武术国际传播的研究呈现出逐年增长态势,特别是2004年首次出现研究数量的井喷现象[35]。研究者以不同视角对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与推广进行了研究,武术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途径、受众及传播效果等成为研究的不同切入点。吴彬教练认为应重视发挥华人、华侨在武术国际推广中具有的作用。他认为:“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独具特色的文化标志,是比较容易被国外的受众所接受的。因为武术是一种能够讲述中国故事的肢体语言,当今的中国在对外交往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海外华侨的地位也不断提高,这为武术的对外传播创造了难得的机遇,要充分发挥这些海外华人和华侨的作用,调动通过武术‘走出去的华人进行武术传播与推广。”武术国际传播的话语目标并非是获得更多的话语主导权,而是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的和精髓的文化内容[36];因此,中国的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国际上对武术文化的认同是武术国际传播的重要驱动力,要打牢国内武术发展的根基,同时,中国在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国际影响力是武术国际传播和推广的前提条件。

目前,武術在世界上的传播媒介比较多元,包括影视作品、体育竞赛表演、体育节事、文化交流活动等。但对于武术来说,最为直接和有效的传播方式是面对面的教学活动,所以在世界各地开设的武术馆校、孔子学院对武术海外传播的作用不可忽视。武术形象的树立依赖于对外传播主体的话语、行为、心理及与受众的互相交流和沟通,而高水平武术传播者的匮乏严重制约了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国家间的深度传播。另外,武术的国际推广虽然有多元化的主体,涵盖了政府、学校、体育组织和个人,但力量过于分散,尚未形成强有力的合力。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没有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推进,其工作层次有待提升[37]。武术中蕴涵的深刻文化内涵和其健身、修身功能,是其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础,但是目前武术在世界上的普及与推广还很不平衡,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普及与推广严重不足。解决这些问题还需从国家层面进行战略布局,将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代言者”,由政府部门、专业院校、地方武协、社会团体等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武术的国际化。

3   未来展望:新时代武术发展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担当

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发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体育在促进民心相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外交+体育”成为新亮点,体育交流与合作成为新时代的新常态,体育交流成为沟通民心的重要媒介[38]。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代表之一,如何担负起时代责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以及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而发挥作用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3.1  抓住机遇,扛起武术发展的历史使命

纵观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武术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当前是武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面对国家经济建设及文化发展的新需要,我国制定了“文化强国”政策,并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和价值[39]。武术在国内的传承与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为了在青少年中普及和推广武术,都相继提出过推动“武术进校园”的措施,福建等省甚至已经将武术列为中考的必考科目。武术在国际上的普及与推广更是被认为已经到了3.0时代,并提出武术的国际传播要由文化软实力向文化“柔传播”转型、由文化“走出去”向文化“走进去”转型、由武术“国际化”向武术“国际性”转型、由武术“技术教学”向武术“健康服务”转型[40]的观点。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在《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2016—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了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武术推广渠道。近几年,我国武术、健身气功教练和专家赴部分中欧和东欧国家举行了“武术丝路行”的交流活动。目前,我国已走进“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进行武术教学和开展武术文化交流活动,受到这些国家当地的武术组织和受众的欢迎。此外,在世界各地还有许许多多的华人移民、中国留学生、驻外中资企业、驻外使领馆等也都在不遗余力地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武术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流传及发展至今的宝贵财富,使世界各地更多的人认识武术、认同武术文化,从而更深刻地体验和领会武术文化,理解武术蕴涵的健身、修身思想,使世界人民共享蕴涵中国智慧的武术文化是武术传播者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

3.2  狠抓落实,主动担当武术发展的时代使命

《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于2019年7月25日在国家体育总局官网发布,引发国内、外业界强烈反响,各大新闻媒体等进行了转发。以武术运动为载体,以参与体验和教育为主要形式,以促进身心健康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目的的《规划》对武术的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作了分析;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3个方面提出了总体要求;完善项目体系、做强竞赛表演、培育市场主体、丰富市场供给、提升产业能级、推动开放合作、弘扬武术文化共7个方面成为今后武术发展的主要任务;从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体系、加强人才建设、夯实工作基础、强化组织领导5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笔者认为,《规划》的发布将武术发展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新高度,体现了国家对武术的高度重视,是武术当代发展的“顶层设计”蓝图。武术的发展进入了重大机遇期,必须要狠抓落实、主动担当时代所赋予的使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将《规划》的总体要求在与之相关的各个领域落到实处。

4   结束语

70年弹指一挥间,伴随着中国的发展,武术历经复杂多变的发展过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目标的体育发展之路,到“文革”时期武术被迫而扭曲的求生之路,再到改革开放后武术迎来的发展的春天,以及在经济全球化时期武术逐步向国际化传播的纵深发展,每一个发展阶段都紧扣时代脉搏。当前,中国正在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实力,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同时,也要看到国际经济、政治形势正在发生剧烈变化,世界经济格局正在进行深度调整,经济全球化进程充满诸多变数。在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武術发展任重道远,要抓住机遇,秉持“打铁还需自身硬”的理念,筑牢国内的武术传承根基,促进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并行不悖地发展;使武术成为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当然,还要加大高水平武术传播人才的培养力度,积累和总结国际合作经验,以及加强对世界各国国情和相关政策进一步细化和全面的解读。新时期武术发展的总体目标要紧紧围绕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顺应国家体育体制改革和武术管理体制改革大势,调动各方积极探索和融入市场化运作,将《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落实到位,以及充分发挥武术在国际交往中构建民心相通的桥梁作用。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纵观武术发展的历程,虽有硕果相伴和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引人深思的隐忧。武术发展的前路依然曲折,要勇于直面挑战,使武术成为世界人民共享的财富。

参考文献:

[1]  杨刚.学校武术百年历史发展历程回顾及发展路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7,33(4):103.

[2]  王雪香,王玲,李运,等.中国学校武术发展百年回顾[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6,30(6):82.

[3]  李吉远,谢业雷.近百年中国武术史研究的回顾、现状及其展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1):69.

[4]  袁金宝,马文国,唐军.武术学科发展历程回顾及未来展望[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33(3):327.

[5]  旷文楠.中华武术历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21(3):1.

[6]  余剑,郑兵,李鸿亮,等.建国60周年我国武术的回顾与展望[J].运动,2010(6):24.

[7]  李娟.对中国武术段位制20多年来的成就回顾与展望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9,8(3):38.

[8]  曾于久,陈星潭.武术散打运动30年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9,29(6):3.

[9]  杜胜林,洪浩.现代武术竞赛五十年回顾与展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5):26.

[10]  王如镇,刘玉.回顾与展望:武术国际化推广研究综述(1978-2018)[J].中华武术(研究),2019,8(2):15.

[11]  马明达.应该重新审视“国术”[J].体育文史,1999(9):35.

[12]龚茂富.新中国武术发展的演进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8):25.

[13]  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发表[EB/OL].[2019-07-25]. 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0610/1915.html.

[14]  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大事记[EB/OL].[2019-07-25].https://wenku.baidu.com/view/6b446f2d647d27284b7351d7.html.

[15]  侯胜川,刘同为.大众文化视域下的中国武术发展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33(5):140.

[16]  傅砚农.“文革”中“知青”对农村体育的影响极其原因[J].体育文化导刊,2003(10):72.

[17]  朱珊,王冬.文革期间我国体育变迁状况简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3(1):141.

[18]  苏肖晴,李一平,施文忠.试论文革时期中国武术发展的特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33(6):30.

[19]  郭发明,赵光圣,郭玉成,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武术对外交流及启示:基于武术家口述史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5):73.

[20]  改革开放[EB/OL].[2019-07-25].https://baike.baidu.com/item/改革开放/886098?fr=aladdin.

[21]  张山.武林春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2.

[22]  赵双进.对八十年代武术工作的回顾与随想[J].体育文化导刊,2003(7):58.

[23]  佚名.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9.

[24]  邱丕相,王震.中国武术的回眸与展望[J].体育学研究,2018(3):57.

[25]  孟涛.武术在美国--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5:12.

[26]  耿佳丽.中国武术研究主题分析[J].中华武术(研究),2018,7(11)):62.

[27]  林小美.竞技武术套路运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9.

[28]  李小进,赵光圣.中国竞技武术本源问题的再认识:兼论中国武术的现代化转型与发展[J].中国体育科技,2018,54(1):12.

[29]  吴云龙.竞技武术套路训练方法的演变与分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

[30]  侯雨环,王岗.竞技武术套路“体操化”发展的回眸与反思[J].运动,2018(10):4.

[31]  楊建营.深陷困境的中华武术的发展之路:邱丕相教授学术对话录[J].体育与科学,2018,39(4):21.

[32]  李娟.对中国武术段位制20多年来的成就回顾与展望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9(3):38.

[33]  习近平: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EB/OL].[2019-07-2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8/27/c_1121550898.htm.

[34]  蔡仲林,施鲜丽.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1):63.

[35]  孟涛,蔡仲林.当代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研究述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5(1):15.

[36]  孟涛,唐芒果.文化符号与责任担当:中华武术国际传播的话语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3):54.

[37]  张长念,赵庆建.武术国际传播的战略意义和根本问题[J].湖北体育科技,2019,38(1):25.

[38]  孟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体育文化合作,“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报告(201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93.

[39]  明磊,石爱桥.对中国武术当代发展的“本土化”问题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36(4):137.

[40]  吕韶钧.“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转型:以武术国际推广3.0时代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6):1.

猜你喜欢
竞技武术体育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电竞种植记
E生命力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我们的“体育梦”
花与竞技少女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